![]() 日志正文
|
||
今天听莫扎特交响曲No.40、莫扎特交响曲No.41。又翻了我的日志,觉得还可以读读,也好久没有写日志了,就重发此日志吧! 今天,听了莫扎特交响曲No.40《g小调交响曲》,有所感触。故想到写写莫扎特,涉及西方音乐不提到或小视了莫扎特都是不能得到谅解的。 西方音乐圣人级别的三个人是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贝多芬从出道至顶峰,一直被人们赞颂着,即使到浪漫派以至印象派雀起,反对他的声音一直是很少听到的。但,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巨人,到后来的“古典时期”人们还不太认可他,经过贝多芬等人的极力推崇才得到人们的认可,成了西方音乐教主式的人物。莫扎特,在他的音乐活动时期,一直被人赞颂着,推崇着,他的优美与优雅的音乐滋润着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但,当后期浪漫派尤其是印象派大师德彪西等人的兴起,莫扎特就好似被全盘否定了,人们视他的音乐为俗不可耐。我看到我国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百首西洋音乐名曲介绍的厚厚书籍,只有莫扎特的一首歌剧曲《费加罗的婚礼》,而柴可夫斯基却有十一首之多,可见此观点的影响之深远。但,后来人们反思近代和现代音乐时,又将他抬到了圣人的地位。莫扎特遵循古典音乐的规范,在乐曲中追求“悦耳”的美妙,不在音乐之中因宣泄感情而刺激欣赏人的耳膜。他是古典时期两大音乐天才的大师之一,另一个是贝多芬。 莫扎特(1756-1791)是神童,很小出名,被父亲当作摇钱树,周游欧洲演出,英年早逝。他离开善于经营的父亲后,因不会生活经营莫扎特夫妻一直生活在贫穷困苦中。莫扎特生命最后留下来的三首交响乐曲No.39,No.40,No.41,是在短短的六个星期内完成的,乐曲荡气回肠,震撼着欣赏者的心灵,这三首曲也成就了他在西方音乐史上的天才的地位,被誉为“音乐遗言”。尤其是交响曲No.40,从来不在音乐中表现忧思哀伤的莫扎特,这次以幽婉的乐思倾诉着深邃的内心世界,以音乐语言阐释着对幽暗人生的理解,但仍然保持着端庄谐和的倾诉方式。所以,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堂弟(音乐研究学者)爱因斯坦说这是“一首宿命之作”。贝多芬第五交响乐被人家题为《命运》,有“宿命”之意,那是因为贝多芬自题“命运在敲门”,但我们听来全曲不太像“宿命”,好似重点在时代的“敲门”吧?但,莫扎特的交响乐No.40,是在倾诉着命运的多舛与无力,是真正的“宿命”,真正的哀伤之“命运交响曲”。他的优美激荡着钢琴诗人肖邦的内心世界,他说:“当我死去,请用莫扎特的音乐追忆我。” 在巴赫的巴洛克时期还没有交响乐这种乐曲行式,所以,他的作品编号1000多,没有一首交响乐。古典时期的海顿所开创的交响乐他自己就有100多部,交响乐在莫扎特和贝多芬手中完全成熟、壮大、辉煌起来。交响乐一般是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速度徐缓,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第三乐章速度中庸或稍快,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速度急速,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莫扎特的《弦乐小夜曲》是很出名的乐曲,《土耳其进行曲》也一直被发烧友们喜爱,几乎每个人都会熟悉这些旋律。莫扎特交响曲No.40《g小调交响曲》的开头部分很多人也许会很熟悉的,可能不知道是出自莫扎特之手。 附录: 枫丹白露 在上文中提到: ![]() ![]() ![]() ![]() ![]() ![]() ![]() ![]() ![]() 发布者 l老马学步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